在商标犯罪案件中,如何判断被告人有无犯罪故意呢?
某个当事人因为涉嫌到假冒注册商标犯罪被抓了,他经常会辩解说自己不知道所卖的是假货,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,因为如果被告人并没有认识到所卖的是假货,那么就算他在客观上所销售的是侵权商品,这个也是不构成犯罪的。并且,如果是从民事侵权的角度上来说,如果你能证明这些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,并且说明提供者的,这个是不承担任何的赔偿责任的。
现在问题就来了,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判断这种不知情的辩解究竟能不能成立呢?今天,我们简单地说一说这个问题,我也简单地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。
首先,第一点,支付的价格合理不合理?如果被告人的进货价格与注册商标指向商品的市场价格差距不大,则推定被告人主观不知情的可能性更高。反过来说,假定被告人的进货价格远低于市场均价了,这样的销售价格肯定是不符合市场规律了,基本上会推定是知晓所出售的是侵权商品。
第二点,从进货渠道来说,商品进货渠道、交易场所、交易方式、商品交付的时间等等有没有违反了行业的交易习惯,被告人的行为有没有异常性,然后推定被告人对于假冒商品主观上是否明知。
第三,我们可以通过审查被告人有没有实施伪造授权文件的行为,是否有伪造变造文件欺骗客户,如果被告人是能够提供合法取得的相关证据的,就可以推定他是不知情的。
第四,考虑权利商标的知名程度。根据生活经验,注册商标的知名度越高,被告人知道该商标的可能性就越高,对正品的了解程度则也越深,知道这个商品是否属于侵权产品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了。
第五,考虑被告人的一些自身因素。比如说,被告人从事相关行业的时间、销售的经验和认识水平等等。另外,我们可以根据被告人所处的层级、专业程度上来分析,如果被告人在商业链条中所处的层级较高、规模较大,那么他对所销售商品的相关信息了解程度也会较高,辨析是否构成侵权的能力也会更强。
第六,通过客户反馈的信息有没有异常来进行判断。假如被告人之前曾经因为销售这个产品,遭受到侵权或起诉的,按理来说,他对涉案商品的注意程度更高的。